隋炀帝劳民伤财开凿了大运河,虽害死了不少人,不过从长远看,大运河的开通起到了一定的便利水运的作用,对后世的水利建设,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为了更好地了解这条运河,今天就来品读进入。

隋炀帝时期开通的这条运河,名叫京杭大运河,始建于公元605年,由隋炀帝征集百万民夫建成,为了这条运河,他花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经过六年的修建,终于把它从南北贯通。

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的交通运输,同时巩固了隋朝对国家的中央集权统治。有些学者认为隋炀帝修建大运河是为了自己在江南游玩,其实未必如此,因为隋炀帝固然沉迷享乐,但他同时也意识到了沟通南北的重要性,因为大臣们曾不止一次地提到过这件事。

从整个地图上看去,大运河从北京开始,一直延伸到杭州,横跨中部八省,全程几千公里,是中国封建时期最为壮观的一项水利工程。

京杭大运河贯通后,人们可以从水路进行商贸往来,沿河的很多城市或村镇由此受益。后来,唐代和明清的统治者又对大运河进行了延伸扩建,延伸到了如今的绍兴宁波,不仅是江苏大部分,浙江的部分地方也得到了它的惠及。

如果用历史的眼光看,京杭大运河的开通,确实有着非凡的意义,尽管隋炀帝荒淫无道,但在大运河这件事上,的确对历史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据史书记载,隋炀帝为了开凿运河,征集了300多万民夫,没日没夜干了6年才完工,期间累死饿死的人不计其数,可见这个工程有多庞大,即便放在今天,也是史无前例的。由于隋炀帝这个人太过于骄奢淫逸,贪图享受,导致政治腐败,朝廷黑暗,百姓流离失所,最终导致隋朝末年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大起义

后来有人写文章,专门对隋炀帝的这次行为进行了评价,他用的文字并不多,只十个字:天下死于役而家伤于财

隋朝后期,由于隋炀帝大兴土木工程,滥用民力,导致国库亏空,人民苦不堪言,所以各地义军奋起反抗,隋朝逐渐走向灭亡。

对于大运河的开凿,历史上一直是褒贬不一。赞同者认为大运河交通了南北,福泽了周围的数百万民众,对后世的影响巨大,意义深远,而反对者认为花费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修建这么一条河,所付出的代价太大了,隋炀帝这种残暴的性格,应该加以扼杀或取缔。

据粗略统计,隋炀帝在修建大运河时,仅仅累死的百姓就多达一百多万,饿死的就更别说了。

在位期间,隋炀帝不仅修建运河,重新修建洛阳,花费大量钱财翻新寺庙,还几次大规模举全国之兵力征讨高丽国,造成兵役赋税过重,人民不堪重负。这其中所需要的人力和物力是难以想象的。

当时,整个隋朝的人口才4000多万,至隋末唐初,锐减到了1000多万。除去战争,大部分都是在大兴土木工程中死去。

从大运河的历史渊源看,它并不是在隋炀帝才开始修建的,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人曾经规划并开凿了胥溪邗沟、黄沟三条运河,三条运河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邗沟

所谓邗沟,就是吴国为了征伐齐国,在扬州附近开凿了一条引江水入淮的运河,称为邗沟。邗沟就是大运河的雏形。

汉朝魏晋南北朝,朝廷又陆陆续续开凿了不少运河,其中著名的就是漕渠,但是这些都是小运河,而且彼此之间不连通。

把大半个中国的运河打通并连接在一起,是隋炀帝的创举,从他开始,大运河才真正有了南北雏形,完成了南北大贯通。那么,问题来了,隋炀帝为何要开凿大运河呢?这其实跟他这个人的性格有关系。

隋炀帝杨广在位时,好大喜功,对一切能建立功勋的事情,他都很感兴趣。据记载,杨广不仅残暴,而且想要青史留名,成为千古一帝。读到这,你该明白他为何要开凿大运河了吧。

无论是修建粮仓,迁都洛阳,还是开凿大运河,以及北伐高丽国,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彰显自己,让自己能够超越以往的皇帝。但为此付出的代价,却是隋朝的灭亡。而其中最让百姓们处于水深火热的一项工程就是大运河的开凿。

隋朝的大运河主要分为四条:通济渠、邗沟、永济渠、江南运河,那个时候,科技落后,人们修建运河基本都是靠人力。通济渠修通之前,隋文帝杨坚于开皇四年征调民夫数万开凿了大兴潼关广通渠,为大运河的开通做了些前期工作。

隋炀帝继位后,为了打通长江、黄河、淮河,征集百万民夫,首次将全国范围内的运河河段贯通,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西通关中,南至余杭,北达琢郡的长达5000余里的水上运输线。

除了隋炀帝本人的因素以外,综合分析看,还有着其他几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经济因素

隋朝初年,北方地区连年征战,人都跑到了南方,使得南方繁荣,北方萧条。南方繁荣之后,粮食吃不完,而北方的粮食却不够吃,而大运河正好可以解决这一民生难题,把南方的粮食通过水路运到北方。

隋朝时,安徽、山西、陕西等诸省有很多商会,他们经营盐运和茶运生意,大运河的开通为他们的商业活动提供了便利,而运输业的发展又会刺激其他行业的同步发展。大运河开通后,洛阳、汴梁、天津、徐州等诸多运河城市,经济发展迅速。

第二,政治因素

政治上,隋朝虽然建国,但仍有一些小国家没有收复,加上江南的士族阶层与以关陇集团为核心的中央集权一直不和,使得政治上的矛盾日益突出,如果不能从南北双方同时给与统一和平定,巩固新生的政权,恐怕日后在政治和国家治理上会变得越来越难。

大运河北边连着北京,统治者和权贵阶层都在这里,他们的吃饭问题需要依靠大运河,从这个任务看,大运河的政治功能不可忽视。运河顺畅,经济就好,国家就繁荣稳定,反之,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就会衰退。

第三,地理因素

隋朝时,生产力非常低下,人们大都靠天吃饭,所谓的天,就是周围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江河都是由西向东,在陆路并不发达的封建时期,水路是非常重要的航道,可以极大地便利人们的物资运输和商贸往来,这种先天的地理环境从客观上促成了大运河的形成。估计隋炀帝也看到了这点,才下决心做这件事的。

后来的地理学家指出,从卫星图上俯瞰大运河,堪称封建时代完美的水利杰作,因为京杭大运河不仅贯通南北,而且当所有的水运路线连通后,所呈现出的就是中国当时最繁华的商业中心的主脉络,对整个的中国水路交通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这种利用地理优势的创新,可以防范水灾和旱灾,为后来的水利工程提供了极好的借鉴。

第四,军事因素

大运河的开通可以为军队运输必需的物资,减少陆地的长途奔波与开支消耗。如果没有大运河,军队在粮草后勤等方面都会慢很多。隋炀帝时期,多次攻打辽东的高丽,大运河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为隋朝的军队提供了粮草方面的保障。无论是秦汉时期的东西漕运路线,还是隋唐时期的南北路线,大运河都起到了不错的物资调配作用。

第五,文化因素

大运河一带,经济繁荣,自然就会带动文化的昌盛,在运河周边,人们会把各自的文化礼仪和文化产品汇聚到一起,进行交流和融合,这就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和包容,增进了各地人民的文化交流,提高了民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逐步形成一个南北互容、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多元的文化长廊,对隋朝文化乃至后来的唐朝文化的发展壮大都意义深远。

结语

事物都有两面性,大运河的开通虽然带来了不少益处,但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当时生产力极其落后的情况下,只能用人力开凿,为此要死很多人。

还有就是,大运河在开凿的过程中对周围的生态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有些破坏还是不可逆的,污染了周边的环境。不仅如此,在历史上有几次由于疏通不利,河道淤堵,导致水灾泛滥,给周围的百姓和经济带来了不小的灾难。

据后世统计,大运河修好后,由于下游河道变窄,疏通淤堵不利,导致多次黄河泛滥,整个东部平原陷入一片汪洋,由大运河导致的灾祸,至今还遗留痕迹。

对于后世的人们来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是英雄的壮举还是暴君的炫耀,恐怕只有留在茶余饭后作为一种有趣的谈资了。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