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中的哲学思想(6)

破 柴 踏 碓

作者:一风 主播:麦子

印光大师法语:

但求不饥不寒,

何思财发巨万。

且自随缘度日,

便为乐天知命。

惠能五祖弘忍大师说:“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意思是说,我惠能已开悟见慧,心中已生有福田,不知道师父您接下来叫我做什么事呢?五祖厉声说道:“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着槽厂去!”意思是说,你不要再说什么了,给我到柴房做粗活去!惠能听师一言,便到后院柴房,做了长达八个多月的劈柴舂米的苦力活。

五祖听惠能说自己“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这样的话,不免对惠能心生“恃才傲物”的感觉来。惠能的根性确实大利,但若任性而为,便会肆意而行,无疑像树苗一样随意生长,将来难免成曲树之材。再者,嫉才妒能是人性的恶,惠能在众僧面前毫无顾忌,口出狂言,将来是否会被恶人所害也很难说。

面对这样的情景,五祖对惠能厉声呵斥,棒喝止息,让他到后院劈柴舂米,其意有二:一为保护,二为琢磨。但凭这一点,足见五祖育人之智慧,爱才之殷切。惠能不作多想,听从五祖安排,每天一门心思地劈柴舂米。他身材瘦小,体轻力薄,为了舂米,施加重力,将一块石头绑在自己的腰间。

试想,一块石头绑在腰间,舂米时一上一下地冲击,米是舂得精细了,可他要承受怎样的痛苦啊?其实,并没有人要求他这样做,这只是他的简单选择。在他看来,活要做得精细,必须施力增加功夫,否则难以达到效果。五祖没答应过惠能做这破柴踏碓的活需要多长时间,或许一天两天,或许一月两月。不过,在惠能看来,既然自己远道而来求佛,就依止师父,不去作其他想法。

我们一般人做一件自己喜爱的事,基本上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多出于激情,待激情过后,便不想做下去了,就会给自己找个理由而作罢。第二阶段多为了面子,似乎是在做给别人看,如果获得别人的赞美,就会因为虚荣心而继续做下去;如果得不到别人的注意,就会渐渐放弃。第三阶段多是为了自己的志向而做,假以时日,这件事就能做出成绩来。

人性面对激情渐弱时,多会生起偷懒心理或放弃之心。在一般人看来,惠能吃苦力活一天两天没关系,一月两月也可以坚持,若没有期限地做下去,恐怕对他的求佛心理也会有影响。有这样的设想,源于个人的“心志”不够究竟。求佛之“志”,志在究竟。有了究竟的心志,不要说八个月劈柴舂米,在我看来,惠能已把心中求佛的“志”化为日常的修行。其心安顿,其行不浮。心志扎实,犹如建楼筑基。安顿即安下心,不浮则不动心。有了这样的心境,私欲就会抛九霄云外。

对于人性中的不动心,孟轲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当然,不动心还有两种本质的区别:一种是因为某种原因而强制自己暂时不动心,另一种是内心顺应自然而长久的不动心。前者容易做得到,是因为某种条件的制约,那是欲望的控制,所以那不是真的不动心;后者很难做到,是源于内心的不需要,那是心灵达到的精神境界,所以那是真的不动心。精神境界是一种对世界、对生命理解的高度,它不是拒绝的力量,而是日常的性情养护自然而然的淡然泊然的直接反馈。

爱因斯坦对人的认知能力曾列举过五个递进程序:他说人的认知能力最低层次是聪明,继而是智慧,接着是非常出色,再到天才,比天才再高的是简单。

佛学里把人的根性分为:上根性、中根性、下根性。上根性的人,指的是具有上等的根器,根性很敏锐的人。中根性的人,指的是中等的根器,根器不利不钝的人。下根性的人,指的是下等的根器,根性很钝弱的人。这里通常讲的不是指拥有知识的多少,而是指智慧的多少。

惠能没有读过书,识字很有限,但他根器大利,也就是说他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大智慧的人,对宇宙、世界、自然和人性具有理解的超能力。这样的人,知道应该做什么事,还知道该怎么做事。没有任何理由和借口可以打破“该做什么事”和“该怎么去做事”。智慧的理解,决定直接的行为。

惠能出于理解,所以他去后院槽厂劈柴舂米不但认真去做,而且为了将米舂得精细,还在自己的腰上绑了石头。因为理解,所以简单。因为简单,所以内心无染,自性清净。

按一般人的思维,惠能“远来礼师,惟求作佛”,而且对五祖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五祖却让他去做苦力活,似乎有点大材小用。再说,如果仅仅做几天倒也可以理解,可惠能一做就是八个多月。如果不是因为小沙弥背诵神秀的偈颂,恐怕惠能的劈柴舂米的苦力活还会继续做下去。避开这个因缘不说,单就这八个月的专注一心的腰石舂米,就足以让人对惠能的脚踏实地的品格和“不求余物”的精神而折服。

《六祖坛经》在对“破柴踏碓”论议中说:“破柴的意义,重在一个‘破’字,要力破万缘;踏碓的意义,重在一个‘踏’字,要亲身踏着;这正是教人深深地实参实究的方便法啊!”如果这段论议作为启发后学者倒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作为对惠能在劈柴和舂米中的实参实究,恐怕有点牵强之意了。

在我看来,惠能对于佛法的义理,重在见自本心自性。他对佛法的理解,完全从自性出发,包括他对“西方极乐世界”“道场”“净土”“功德”“坐禅”等佛义的理解,可以印证他的“不离自性”的禅宗思想。从这点看,后人对他的“破柴踏碓”的分析,似乎有显偏颇。

回到当下生活中来,如果我们对自己的生活也能作一反思的话,是否能够做到脚踏实地而心不浮华,不求余物而知足常乐呢?估计多数人都是不及格的。反思的意义,在于让我们知晓自己为何有时会心生烦恼和痛苦,还在于找到我们为何总会被攀比心的欲念而搅得心神不宁和寝食难安。如果反思能让我们找到烦恼的症结,并有勇气切断它的根源,那么这“切断”的意义就像“破”和“踏”一样,让人收益良多。

浮,永远华而不实;沉,始终实而可得。

作者简介

一风,原名李业峰,退役军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文汇出版社出版“一风文丛”:《格桑花开》《生活暗示》《心里的那条河》《天空的眼泪》等。

主播简介

麦子!开朗乐观,活泼豁达!喜欢唱歌跳舞、摄影古诗词,喜欢用声音传递文字之美、文学之魂!喜欢所有美好的事物!和你相约【红豆、易水寒】。

责编:麦子

音审:芳华

编辑:子涵

往期精彩回顾

? 一风专栏『《六祖坛经》中的哲学思想(1)∣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主播|麦子

? 一风专栏『《六祖坛经》中的哲学思想(2)∣令充老母衣粮』主播|麦子

? 一风专栏『《六祖坛经》中的哲学思想(3)∣惟求作佛,不求余物』主播|小红叶儿

? 一风专栏『《六祖坛经》中的哲学思想(4)∣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主播|

? 一风专栏『《六祖坛经》中的哲学思想(5)∣不离自性,即是福田』主播|麦子

平台声明:本文由作者授权独家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版权声明:文中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一风专栏『《六祖坛经》中的哲学思想(6)∣破柴踏碓』主播|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