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结构阅读法读书

[喝彩]成果展示?:

读《学习性评价行动建议200条》有感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常常让人摸不着头脑;没有经过实践证明的理论,无非是拍拍脑袋的瞎指挥。而《学习性评价行动建议200条》这本书,却将二者极好地结合,给我这个“丈二的和尚”点亮了一盏明灯。

我,初入小学,一个缺乏经验的新教师,对学校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做班主任会如何?做语文老师会如何?与同学共同成长又将如何?这一切对我来说都是未知数。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打磨,我发现了自己诸多的不足,而这本书正好给了我很多问题的答案。

如何制定并完成好一堂课的学习目标呢?这本书告诉我:首先,学习目标可以参照课程标准,但切忌照搬,因为学情不同,不一定适合我们班的学生。而且,学习目标不可太宽泛,要转化成具体方法。再者,要确保学生学习目标描述的是学习,而不是任务,也就是应该学到什么。学习目标不是要求学生做对多少,而是要求他们能说出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采取的策略。最最重要的,则是要让学生参与目标的制定,并在课前阐明,使目标存在于每个学生的心中。但仅在心中也不行,最好让目标可视化,形象具体的展现在学生眼前,如此一来,目标就不再是老师心中绷紧的弦儿,而是师生共同争取想要吃到的糖果。

如何在课堂上提更好的问题呢?这本书告诉我:首先,要反思为何提问。其次,要避免和学生猜谜,也就是说,要避免让学生去猜测老师在想什么,而没有真正的思考问题的本质。第三,要提出更多的“热问题”和“胖问题”,也就是有更多发散性的问题。还要变封闭式问题为开放性问题,最好把问题变成一个可能引起争议的判断,这样更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当然,课堂上提的问题极具灵活性,但对于关键问题还是要提前设计好。为了更好的提问,我们要为课堂讨论建立规则和常规,不允许羞辱和讽刺,同时老师也要自问自省自己是否是一个好的倾听者,做好示范和榜样作用。并且当一位同学发言后,老师要让全班同学参与讨论这位同学的回答,再反馈给这个学生,这样的方式好过于老师直接对这个学生进行评价。然而,在课堂上往往有的同学不愿意主动去思考,那我们便可以设计有挑战性的活动,让学生做小老师,或者用掷色子的方法,或者设计多一些团队挑战活动,这样就可以充分的调动班上所有同学积极地去思考问题,从而实现更好的互动,让学生更自主地探究问题。

如何让教师的反馈更有价值呢?这本书告诉我们:首先,要强调任务而不是人,要注意我们评价的是这位同学在这件事情上,做得好坏的程度,而不是这个人的好与坏。另外,对于学生课堂的回答,老师要少表扬,多鼓励,少评判,多建议,多描述,多欣赏,要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他们形成自我的判断力。在批改作业方面,也要注意,要确保学生对评语作出回应,老师可以留出专门的时间来完成回应,因为反馈从来都是双向的。评价学生的作业时也可以用加:减、等号来代替等级,让学生明白自己是进步了,还是后退了,还是保持没有变,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把自己的作业和更高质的作业进行比较,避免骄傲。同时,可以试着在学到2/3的时候开展测验,这样就可以留给学生更充足的时间进行反思与提高。

如何促进学生的自我评价呢?这本书告诉我们:首先,要创设支持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的氛围,教师在教学中要示范更加平等的对话方式,而且要让学生们慎重地选择自己的学习伙伴。要通过评价,帮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比如,使用红绿灯托盘将学生们的作业进行分类,这个分类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对于学生如何判断自己的作业应该放进哪个篮子里,需要老师给出标准。比如把优秀的作品放在展示栏,而且这些优秀的作品最好要多样化,让学生看到自己成长的可能。阶段性学习任务后要定期进行总结,要鼓励学生更加开放地讨论,并且强调遭遇困难也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帮助孩子们明白哪些事他们尚且做不了,也让他们明白哪些事他们还可以做得更好,让他们做更好的学习者。

除了教会我很多诸如以上的具体方法外,这本书也给了我一条教学的思路,就是要了解并相信学生,因为我们最终要培养出的是一个个可以自主学习的“人”。因此,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去面对每一个学生,与学生同学习、共成长,努力成为学生成长途中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