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介绍的这所大学,位于我国的东北地区,也就是华夏大地最早迎接太阳升起的地方。东北坐拥黑吉辽三省,这片广阔的土地除了冰雪美景与鲜活文化,还有着格外深厚悠久的历史。

以此为基础,东北大地多年以来孕育出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众多实力强劲的优秀大学扎根于此,源源不断地向内部输送着国家的栋梁之材,担当着国家的发展底气。

在这其中,有这样一所大学,近百年来见证数载兴衰,历经百般颠沛,如今正用心书写着自己的故事,它就是——东北大学

01

白山,黑水,金元宝

“白山兮高高,黑水兮滔滔”,正如校歌声中唱的,东北大学自诞生以来,就和东北这片土地血脉相连,生死相依。

1921年,时任东奉天省育厅厅长的谢荫昌,向当时的“东北王张作霖建议,在东北地区兴办一所中国人自己的大学,培养人才骨干。

于是,1923年4月26日,顶着日本方面的不断施压,承载着御侮兴邦的办学使命,东北大学正式成立。

图源@馒头说

学校的首任校长正是当时的辽宁省长王永江,这位民国初年的政治人物,一向被称为“奉系军阀的财神爷”。

在王永江的主持下,东北大学校内物理、化学的各种实验仪器设备均从德国采购,连动植物标本和图书教材都极为丰富。

据1926年统计,东北大学有各类仪器标本13516件,藏书33164册,另有价值86.53万元的机械设备

硬件有了,软件也不能落下,对大学而言,师资力量至关重要。为了能请到一流的人才前来教学,东北大学可谓是一掷千金。

当时南开大学给教授开出的月薪是240大洋北大清华开出的是300大洋,在当时已经是相当优厚的待遇。

而东北大学开出的月薪可以达到每月360大洋,甚至还给章士钊这样的大师级学者开出过800大洋的天价月薪,几乎创下了民国大学教授薪酬的最高纪录。

顶尖的设备加上优越的待遇,在这样的招揽下,各路大师纷纷受聘于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先后请来黄侃罗文干邱昌渭等名家,理工学院有冯祖荀刘仙洲庄长恭等大师任教;教育学院更是有陈雪屏、郝更生、高梓、吴蕴瑞等人物坐镇。

还有学成归国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在来到了东北大学之后,在此成立了我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筑学系。

林徽因还亲手设计了东北大学的校徽,整体为圆形,八卦中艮卦符号的内部是当时的校训“知行合一”,中间的“东北大学”四字下,是代表长白山和黑龙江的“白山黑水”图案,左右熊和狼的造型,意为熊狼环伺,警醒学子要肩负保家卫国的庄严使命。

今天的东北大学校徽,也在适当简化的基础上沿用了这一经典的设计。

图源腾讯新闻

据统计,在1928年,东北大学的128名教职员有77人是留洋归来的学者,校内拥有11个博士、37个硕士、29个学士。

一时间,东北大学名家荟萃,天下鸿儒齐聚一堂,使得这所新生的学校一举跃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高地。

1928年8月,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兼任东北大学校长。他在任期间,还慷慨解囊捐资助学,使得经费大幅增加,在那个其他名校办学需要募集资金、条件艰苦的年代,东北大学的教育经费堪称一骑绝尘。

图源新华网

张学良还将南北两个校区合并扩建,使得校园面积在那时本就领先的东大越发广阔。之后更是持续修建各类校园建筑,包括全新的图书馆、可容纳3000人的大礼堂、可容纳上万人的罗马式体育场,校内还有可供全校用水的自来水塔,可直接和海外通讯的无线电台,甚至连电力厂、医院和各类俱乐部都一应俱全。

这如同大学城般的布局条件,哪怕放在今天,也能领先一众院校。

东北大学办公楼 图源@文化客厅

此外,除了一直进行的对顶尖师资的吸纳,张学良还开创性地实行产学结合,兴办东北大学工厂;主张男女同校,打破了“东北大学不收女生”的惯例,一上任就宣布东北大学将录取50名女性学生,使得校内学风淳穆,向往开明。

并且,东北大学早在建校之初便重视体育运动,不仅在国内率先开办了体育专修科,还修建了亚洲当时最大的体育场。

20岁的刘长春正是在张学良的特批下进入了东北大学就读,面对这位天赋异禀的体育人才,张学良还专门出资请来国外名将对其特训。

1932年,刘长春作为我国第一位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奔赴洛杉矶,路途中就有张学良的个人出资支持。

可以说,当时的东北大学拥有着同时代下其他大学望尘莫及的优越资源条件,全方位多领域在短时间内迅猛发展、高速成长。

然而,这颗蓄势待发、即将大展拳脚的新星,却在无数人的瞩目中受到了无可避免的沉重打击。

02

红旗漫卷,鲜花开遍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

沈阳遭日军侵占,无情的炮火震碎了东大校园的宁静。东北大学的师生在严词拒绝了日方的“慰问”与资助提议后,当即辞职或退学,他们被迫离开家乡,踏上了长达15年的流亡之路。从此,一路求学,一路抗争。

动荡不安的历史背景下,东北大学面对时代的车轮毫无招架之力,近十年的苦心经营,就这样被轻易碾过,付之一炬,成为中国第一所流亡并且持续时间最久的大学。

东大师生们离开后,精心修筑的校园被日军征用为兵营,曾经供学子们潜心学习的图书馆,却在东北沦陷后成了日军的养马场东北大学多年积累下来的资产毁于一旦,各项财产损失合计超过2600万元。

历经颠沛流离来到北平的一众师生,恰逢前任校长张学良在此地主持军务,通过其多方协商,师生们才有了临时的安身之地。彼时的他们并没有料到,这仅仅只是这趟漂泊之旅的开始。

1933年,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塘沽协定,正式承认了日军对东北的侵占,震惊全国。随后又在1935年与日本签订《何梅协定》《秦土协定》,让出了冀察主权。

这一切,让包括东大师生在内的全国爱国人士为之心寒。

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呼吁全国各党派各军队各界同胞,停止内战,集中一切国力抗日救国。

同年12月9日,北平爆发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二·九”运动,心怀激愤的东北大学师生冲在最前列,成为运动的主力和先锋。

图源@文化客厅

从1931年开始流亡,到1946年学校迁回沈阳,整整15年的时间里,东北大学西上北平,辗转开封、西安,南下四川三台,命途多舛。而东大人也跟着漂泊他乡,他们有的投身革命,激昂文字;有的投笔从戎,奔赴疆场。

他们之中,有被俘后宁死不降、写下“誓扫匈奴不顾身”的“少年铁血军”总司令苗可秀

有驾驶飞机“纸片轰炸”日本、被周恩来赞为“德威并用、智勇双全”的佟彦博;

有揭露国民党卖国行径、毛主席亲自签署新中国“第00001号烈属证”的丛德滋;

……

《东北大学史稿》里有一句话说,东大和东北是同命运的。

在东北大学流落他乡的岁月里,东大人如同每一个胸怀热血的中华儿女一样,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斗争。近百名东大学生为国捐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为后来者开辟出了一条“复土还乡”的路。

东北大学教师阎述诗,曾为著名诗人光未然的《五月的鲜花》谱曲,慷慨激昂的旋律在抗日救亡时期,传唱千家万户。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志士的鲜血……”

那些如同鲜花般盛开在中国大地上的年轻的人们,终将在未来,迎来一个不可战胜的春天。

03

“爱校、爱乡、爱国、爱人类”

1948年11月2日,辽沈战役结束,东北全境解放。1949年1月,北平解放。同年3月,在东北大学工学院和理学院(部分)的基础上,沈阳工学院成立;

1950年,学校定名为东北工学院,隶属国家冶金工业部,由著名的冶金专家靳树梁担任院长。

此后多年,历经几轮全国院系调整和多次更名,东北工学院重整旗鼓,不断发展。

1993年3月,经郭维城为代表的一批东北大学老校友的多年努力与呼吁,国家教委正式批准,“东北工学院”复名为“东北大学”。

穿越69年风雨飘摇,这个曾经盛极一时的名字,终于再一次回到了白山黑水的怀抱。

1997年,原沈阳黄金学院并入东北大学,次年9月划转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同时,东北大学也是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位列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

秉持着“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校训,东北大学发展至今,校歌中“爱校、爱乡、爱国、爱人类”的铿锵誓言,更是激励着每一个东大人不断前进,国之栋梁层出不穷。

其中,有“中国铝业之父”邱竹贤院士,中国流动注射分析的领军人方肇伦院士,我国工业自动化教育的开拓者之一郎世俊教授,为“红箭-73”装上了千里眼、引领东大自动化走向世界的张嗣瀛院士等等。

在这些名家大师的带领下,东北大学先后研发出国内第一台模拟电子计算机、第一台国产CT、第一块超级钢以及钒钛磁铁矿冶炼新技术、混合智能优化控制技术等一大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兴办了第一个大学科学园,技术创新、转移和产学研合作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正是有这些耀眼成就与顶尖人才的存在,才让东北大学的校史格外厚重,推动着滚滚后浪前行。

如今的东北大学,已经成长为一所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等门类。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海外院士4人,校内工程学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4个学科进入A类学科名单。

虽说受东北地区的经济衰退、人才流失等问题影响,东北大学的发展一度出现困境,在国内一众985大学里录取分数线也在中等靠后,但东北大学在信息学科相关领域的实力强悍,在互联网行业发展迅猛的今天十分吃香,且校友众多,拥有较多的内推和实习机会,也因踏实的学风受到许多大厂青睐。

有人评价,作为一流大学B类,东北大学算不上没落,却也从未真正崛起过。

地处辽宁沈阳这个典型的中国北部城市,东北大学在地域因素影响越来越大的社会现状下,正在不断调整未来的发展走势。跟上“新工科”的兴起浪潮,东大决心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命健康和交叉科技前沿等领域开拓新的道路。

寒冬已至,沈阳冬天的气温能达到将近零下30度,北方的大雪冰冷,却也让目光所及之处美得惊人。在暖气的加持下,东北大学的学子得以尽享雪天的欢乐,如今不甚广阔却设备齐全的校园里,每到此时便处处充满了欢声笑语。

校内还有一位30年创作2000首诗的保安诗人,他叫李英明。

在火上网络、接受采访时,李英明曾说过,自己特别喜欢汪国真热爱生命》中的一句诗: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而如今正风雪兼程的东北大学,也必将会在这片诗意与青春飞扬的土地上,迎来那个属于自己的春天。

参考资料:

1.同林罔事《70后眼中的大学150东北大学——冶金行业第二校》

2.新华网《东北大学,为什么这么牛?!》

3.馒头说《【10.24】东北大学往事》

4.中国教育电视台《东北大学:黑土地上的传奇红 | 校园里的红色百年》

5.东北大学《九一八!东大永远铭记!》

6.辽宁日报《东北大学:流亡中始终记得“打回老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