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太虚宫

编辑:Mr.Friday

封面:网络

星期五言:2022.8.24是作家老舍的忌日,我们来谈谈他那部成名作《骆驼祥子》。

市面上对这部小说的评价大多集中在旧社会、压迫、劳苦大众、反抗这些点上,在我看来这都是扯淡!从文本来讲,作者基本隐去了时代和政治的大背景。即便是细节描写,作者也是把大量笔墨用在了祥子的自我陈述或主观思维上,而非在社会关系描写里长篇大论。因此,我认为这部小说更接近司汤达之类作品而非鲁迅

而我们从那些主观视角里又能读出点什么,这是本文要阐述的东西。

(注:文章纯属个人观点阐释,只做读者参考,欢迎质疑批评)


一、性压抑

书中关于祥子的“性遭遇”,个人认为从作者描写其身材、年龄和力气就已经开始埋下伏笔了。而当这些东西在他拉车干活上走不通,“虎妞”便出现了。注意,是又老又丑,不太坏却性格耿直的虎妞。

她的这几个性格特征在经过跟与祥子的“一夜情”后,投射出了某些问题——

首先,虎妞并没有强迫祥子,即便说是引诱也未免牵强。来看下面这段关于祥子的内心独白文字:

他又舍不得离去;她的脸是离他那么近,她的衣裳是那么干净光滑,她的唇是那么红,都使他觉到一种新的刺激。她还是那么老丑,可是比往常添加了一些活力,好似她忽然变成另一个人……他的脸红起来。好像为是壮壮自己的胆气,他又喝了口酒……他连喝了三盅酒,忘了什么叫做小心……

纯主观描写。大家能从中看出祥子那有贼心没贼胆的性格特征吗?显然他是先有了“欲望”;另外他都能从不变的老、丑里看出不一样,显然这又是祥子意识倾向(而非虎妞使了什么特殊手段)。

至于为什么虎妞那么丑那么老还能看出美来,是祥子在人和厂跟虎妞日久生情了吗?当然不是,小说前后不下数次谈到祥子对未来对象的畅想以及对虎妞的反感,哪一条也扯不上“感情”俩字。唯一合乎情理的解释就是:作为一个二十出头的壮小伙,祥子性压抑太久了!

其次,这种无意识流露祥子性压抑的地方不止体现在虎妞这,小说第二十三章描写“白房子”(嫖娼小屋)里那个老妓女时也显露出来了,来看这句话:

他心中很是喜欢遇上她,常听人说,白房子有个“白面口袋”,这必定是她。“白面口袋”这个外号来自她那两个大奶……

从这段话的文字里能解读出两点:一是祥子婚前早就知道这个妓女,二是祥子早就意淫过这个妓女。注意:这可跟祥子面上表露出来的正直、憨厚截然不同。

再次,关于那晚祥子跟虎妞发生的“事儿”,作者并没有直面描写,而是用了些其它的文字取而代之,来看:

屋里灭了灯,天上很黑。不时有一两个星刺入了银河,或划进黑暗中,带着发红或发白的光尾,轻飘得或硬挺的,直坠或横扫着……地上飞着些寻求情侣的秋萤,也做着星样的游戏。(注:本段文字较长,故省略中间部分)

啊,卡夫卡《城堡》里的性爱描写都没这么抽象。可见 “性压抑三尺非一日之憋”!

二、没主见

光一个性压抑解释不透祥子的行为和命运,其人物特点也不会如此鲜活。这又引申出了他的另一个性格特征:没主见。更准确地说应该是:没主见,怕担事,懦弱,以及又怂又不老实

这些特征几乎贯穿小说全部:从故事刚开始祥子从兵营里偷骆驼逃跑,一路上自我安慰那不是偷的精神胜利法,到祥子在曹宅被假警察敲诈后表现出的怯懦与幼稚,再到祥子对夏太太的自作多情……所有这些“对事反应“印证了祥子上面所述的性格特征。而在虎妞和小福子两个女人的反衬对照下,他的没主见更是显露无疑——

且看祥子在自己走投无路,不知所措时,哪样事情不是虎妞在给他出主意,从买车到存钱到婚办,甚至在虎妞难产生命垂危时,祥子都是呆在一旁等着老婆做决定找人;

连小福子这种最没主见的女人,到了吃不上饭的时候都知道为家人放弃尊严去做妓女!关键时刻她还知道斩钉截铁地跟祥子表白,管它什么伦理束缚!

可想而知,如果祥子生命中没有这些给他做决定的女人会是怎么样!一句话,那会吃更大的亏!这点在其城外失车,曹宅失钱,没了虎妞和小福子后失了魂就能看得出。

而祥子本人呢?显然,他在面对这些事情时只会事前被动发愁,事后埋怨后悔。

那么,这种“没主见”具有鲁迅笔下的那种时代特殊性和群体代表性吗?不见得!倒是祥子比鲁迅笔下人物更鲜活和具体一点,更贴近个体和生活。在此不展开说。

三、仇富

对于《骆驼祥子》,有一个问题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到底祥子对虎妞哪来的那么大的恨?!

注意,这个恨可不单单是个嫌弃、讨厌的层次。换句话说,这个恨不单单是因为虎妞又老又丑。否则在虎妞死后,在她为其做出了那么多牺牲后,作者也不会写出这样的话,来看——

他正在这么猜疑,靠边的那一间草帘子动了一下,露出个女人头来。祥子吓了一跳,那个人头,猛一看,非常像虎妞的。他心里说:“来找小福子,要是找到了虎妞,才真算见鬼!”

要知道:全书作者在虎妞的相貌、语言、行为以及祥子对其抱怨上废了大量笔墨,可关于虎妞的死以及死后的情感描写几乎是一笔带过,甚至连祥子流没流一滴眼泪我们都不知道(如此残酷手法,实属罕见)

其实纵览全书再仔细一想,祥子如此恨的人并不止虎妞一个,还有刘四爷(虎妞的父亲),还有杨先生、杨太太一家人。那么这些人有什么特点呢?我们试图来做个归纳——

*首先,这些人都很有钱,而且是那种资本家(非官僚)式的有钱;

*其次,这些人都瞧不起祥子,准确地说是瞧不起祥子的出身,瞧不起祥子的社会地位,也瞧不起祥子的老实、耐吃苦、怂样;

*再次,这些人是祥子唯一能近距离接触的,唯一能给他带来收入的社会阶层,是他不得不忍气吞声、低头求助的人。

有人说:那曹家不也是有钱人吗!这话没错,但要知道唯独曹家同情穷人(用现在的眼光衡量就是典型的左派),而且还被官方举报成“乱党”,这在祥子眼里同属受压迫群体。况且曹家对祥子简直是当自家人。完全没有歧视的意思。

综上,不难看出祥子的“恨”来自对刘四爷为代表的这个社会群体的恨,大家发现了吗,这种“恨”跟现在的“仇富”很像。顺着这种思维解读祥子对虎妞的恨,一切似乎就能迎刃而解:那是一种怀恨、嫉妒、非理性、敢怒不敢言且委曲求全的恨

如此说来,“祥子”似乎还有点跨时代特征。换句话说:我们身边很多”祥子“!

四、作者无意识

“文学评论”与电影评论某种程度是一样的,需要我们绕到创作者背后去洞悉事物的本质。那么,以上观点若都成立,那是作者完全主动要表现出来的吗?不见得。来看老舍其人——

不可否认,作为一名作家,老舍在文字语言上很有天赋。但在生活里,他也是个胆小谨慎且温和的人,他很少得罪人,做事谦虚谨慎,也很少拒绝别人,这点从他信基督、热爱市井生活、善交底层人以及跟老婆孩子的关系上便能看出,从他的作品描写对象里更能看得出,从他建国后对朋友的隐蔽相助上还能看得出;

然而老舍又是个游移不定的人,这点从他不同时代作品的风格转换上(比如从《茶馆》到《龙须沟》的政治迎合性),从他后期创作力的匮乏上,以及他出国又被劝回国的举动上都能看得出;

最后,老舍还是个热爱美食和女人的人,这点从老舍与胡絜青以及另一个女人的感情纠葛上也能窥见一斑。(抱歉,关于老舍的情感经历我们无法展开详细讨论。)

所有这些经历与性格特征,本人认为造成了老舍最终投湖的悲剧。

咦……此刻为什么我又想到了那个”祥子“!难道《骆驼祥子》里那些无意识表露出来的东西便是作者本人性格和情绪的部分映射?或者说,作者的某些不经意的人生经历影响了小说人物祥子的性格、行为乃至命运?

不管怎么说,一部小说,即便是无意识表露出来的东西,那也需要创作者的真诚,需要环境的包容,这也是纯文学魅力的所在,是作为读者的我们能从中受益并诱发我们思考的东西。

谨以此文献给那个文学天赋不浅,命运却如此可悲的“人民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