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中山中学,作为寄宿生,充分接受集体生活的统一管理和教育。

实事求是地说,当时的我,对这种学习生活并没有抵触心理,而且是十分兴奋和适应。文化课学习当然有吸引力。但政治学习和生产劳动更加好玩和热闹。

进入中学,班级学习风气不如小学。小学时期,大家本村本道,家家户户的孩子之间还有比较和竞争。而在中学,来自不同的乡村,基础也参差不齐,调皮捣蛋不爱读书的人多了,以及读书无用论的思潮在校园里流行,直接让少年心性的我更希望在田野,在山坡上集体劳动。

说到劳动,必须说说平整土地和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老家的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如火如荼,每年的冬闲时节,修公路,修水库,修拦河坝和引水渠,都是成千上万人一起劳动,到处是热火朝天的战天斗地、人定胜天的场面。

真的是人多力量大,几年下来,中山至下坝,中山去民主,甚至去上峰都修了公路。而我们直接参加的是红岭上和新城相公塅平整土地的劳动。

虽然我们这些学生仔不是主力军,但是,农村出身的同学们都扎实肯干,经常出大力流大汗,非常积极地为社会主义农田水利建设发光发热。

由于自幼在生产队里劳动锻炼,在班级劳动中,我属于那种肯干加巧干的人,加上善于组织和团结同学一起干,慢慢的引起了班主任老师的重视,也得到不少同学的支持。

初一下学期刚开学,我们接到了去黄泥塘茶山挖坑种茶树的任务。这个地方离学校和我们杨柳陂的路程正好一半对一半,站在山头上既可以看到学校又可以看到阳民河的十里竹林。

工间休息时,初二年级的团支书林鹰师兄找到我,说我表现积极,应该积极要求进步,思想上要向团组织靠拢,争取早日加入团组织。

那个时候,在我的心目中,党员和团员就是干部,都是很了不起的人。还是读小学时,记得村里的团支书叫余朝安,那是一表人才,口才极好,是我们心目中崇拜的偶像。

而林鹰学长,也是当年中山中学的风云人物,经常上台发言的团支部书记,我们平时碰到他都不敢打招呼的,要主动侧身让路,以示尊敬的人。

听完学长的话,我内心十分激动,一整天都兴奋地挥动着锄头挖茶树坑。那天晚上,我在教室里,背着同学,偷偷地写了一份入团申请书。

那个时候,我还保留着读小学时的胆小和自卑心理。本来思想上要求进步,向团组织靠拢,是那个时代对青年人的要求,也是我们青年人的理想。但是,因为担心自己不够条件,也担心被同学嘲笑。第二天,入团申请书在我口袋里放了一整天。到了晚自习结束时,才鼓起勇气找到林鹰师兄,诚惶诚恐地交给了他。

向团组织递交入团申请书,是我人生的一个重要起点。那天晚上,我在日记中写下了“严格要求,认真学习,自律上进”三个词语。

因为写了入团申请书,我和其他几个同学有机会参加学校团总支和初中团支部的活动,还要定期写思想汇报。

这对于刚刚小学升到初中的我,是个极好的锻炼,慢慢地,胆量也变大了,还参加年级出黑板报,帮老师刻钢板,印刷宣传和学习资料。处处争取表现,时时严格要求自己,在学校的文化学习和政治活动中不断成长。

“如果组织批准了我的申请,我将克服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继续努力学习和进步;如果组织没有同意我的申请,说明自己努力不够,还不符合共青团员的标准,一定会严格要求自己,争取早日加入团组织”,这是我参加入团支部大会讨论结束时的表态讲话,这么多年过去了,依然可以一字不漏地写出来。

这就说明初中一年下学期那次讨论我和其他几个同学入团志愿书的会议,对青年时代的我影响之深,印象之深刻。

一九七六年“五四”青年节前夕,经过团支部大会讨论,学校团总支批准,我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为一名学生团员。

那一天,是我这个山区农村青年的人生新起点,也是后来在中山中学四年多学习生活的重要起点。因为是团员,必须要努力学习;因为是团员,必须要严于律己,团结同学;因为是团员,必须要思想进步,有奉献精神!

后来的很多年,一直到在江西财经学院读大学时入党,一直到后来在单位做党委书记,都离不开四十六年前那天的团支部大会,讨论决定我入团的那一个会议。

作为“青春故事”的一部分,怀着感恩党,感恩这个时代的心情,写下这篇以《入团》为题目的短文,并以此篇向当年的入团介绍人林鹰和林超金俩位师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