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实施新高考改革以来,“选课走班”从部分试行到有序推进,已走过8个年头。今年除西藏和新疆外,其余省份均已迈入新高考时代。“选课走班”,从新鲜事物变成各省高考改革绕不开的节点,成为新时代推动普通高中育人方式转变的重要载体。“选课”,打破了学校原有的课程设置;“走班”,打破了原本行政班的组织形式。不同的选科组合、同一科目的不同层次,为学生提供了选择的自由,与之相应的是,不同学科组合和不同学业水平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问题是,在向来遵循着传统教育方式的高中学校,“选课走班”作为一项崭新的改革,该如何从美好憧憬走向稳步落地?同一个目的地,却有千万条路径,更有千万种难题。这八年来,试行和推进“选课走班”的高中学校如今都怎么样了?基于校情的改革创新,带来了什么变化,产生了什么成果?其中有不少真招实招,值得其他学校学习借鉴,一起来看看。

1

选课走班

推动普通高中育人方式转变

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颁布以后,作为新高考重要组成部分的选课走班首先在上海市和浙江省试行,并向更多省份扩展。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和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都明确要求“有序推进选课走班”,选课走班已成为新时代推动普通高中育人方式转变的重要载体。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董裕华指出,高考综合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增加学生对课程学习的自主选择权,通过课程的多样化,更好地落实因材施教与个性化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从2017年开始的高考综合改革,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门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门科目成绩组成。以目前多数省份采取的“3+1+2”模式来看,物理和历史两科只能选一科,课程组合依然达12种之多。

不同的选科组合、同一科目的不同层次,为学生提供了选择的自由,与之相应,不同学科组合和不同学业水平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选课走班能更好地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走班制是班级授课和个性化教学的结合,既有利于发挥班级教学的高效优势,也有利于克服班级授课制整齐划一、难以顾及学生个体差异的弊端,鼓励学生依据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选择不同层次水平的课程内容,通过自主选择和有序流动,在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下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学习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能,减少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矛盾,让学生不必过分拘泥于“标准化”而舍弃个性。

其二,激发学生发展的主动性。传统的分班通常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要参考依据,课程组合的种类也有限,课程设置的“控制权”在学校,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怎么分只能“听天由命”。走班制教学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张“私人定制”的课程表。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可以“扬长避短”而不是一味地“削长补短”,减少因学力差异造成的部分学生“陪读”的现象。

其三,契合学生成长的时代性。新高考改革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要求综合素质评价的档案材料必须真实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和个性特长。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新高考增加了选修学分,增加学生对考试科目的自选权,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与发展的机会,满足他们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其四,适应减轻负担的现实性。学生进入高中以后,课程总量明显增加,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难以回避。按照国家课程标准,高一年级至少要开设14个科目,很多公共课程如综合实践活动、心理健康、生涯规划劳动教育也安排在高一阶段。学科学习的难度、课堂的容量、思维的跨度、教学的节奏都有较大的提升,如果所有学生都按照相同的要求学习同样的课程,很容易产生两极分化。走班制可以较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让他们把时间精力集中在对自己成长更有帮助、更有价值的课程上。

2

因校制宜

分阶段推进走班制落地

目前来看,选课走班有四种主要模式:“全走班”“半走班”“零走班(也称‘套餐式’)”“混合走班”

“全走班”即不设行政班,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满足全体学生个性化的选课需求。但这种模式推广起来比较难,因为“全走班”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所有教师都必须是“全能型”的,对硬件资源条件要求也比较高。对国内绝大多数学校来说,“全走班”既“学不了”也“用不上”,且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

“半走班”即行政班和教学班并行的选课走班模式,是目前普通高中选课最常见的模式,主要对选择性考试科目实施走班。“半走班”又分为“大走班”和“小走班”:“大走班”以年级为单位,在年级层面进行,适用于规模较小的学校,有利于全校资源的整合;“小走班”将全年级分成若干班级群组,走班只在班级群组内部进行,适用于规模较大的学校。

“零走班”是规模较小的薄弱学校提出的方案。受生源和师资力量的限制,这些学校只能提供选择性考试科目的几个固定搭配让学生选择,这种走班方式与选科分班没有太多区别,只是科目组合多了几个。“零走班”本质上属于提前分班,是学校为减少学生走班带来的麻烦而采取的较为功利的做法。任由“零走班”扩展,会影响“真走班”学校的积极性,影响选课走班工作的有序推进。因此,高一年级选课走班宜采取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办法,暂不具备走班条件的学校不要勉强。

“混合走班”介于“半走班”和“零走班”之间。将6门选择性考试科目按照学生的选考意愿“合并同类项”,采用语数外加上1门或2门选考学科的方法固定编班,另外2门或1门选考学科实施走班,简称“定1走2型”和“定2走1型”。这类走班方法符合“行政班和教学班并行”的要求,在行政班上课的课程比“半走班”多一两门,需要走班流动的人数明显少一些,管理的难度也低一些。

那么,选课走班何时开始比较好?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提出:“高一年级起根据学校选修课程开展选课走班,高二年级起根据学生选考科目开展选课走班。”如果在高一年级开展选修课程的走班,可以采用“半走班”的方法,到高二年级再选科分班;如果在高二选科分班以后再选课走班,“混合走班”的方式更易于操作,也更能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要。

董裕华认为,选课走班最好从高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除考虑到高一学生课程总量多、学业负担重之外,还有两个原因:一是高一上学期的学习经历让绝大多数学生对各门课程有了一定了解,对自己喜欢学什么、适合学什么也有了直观感受。只有让学生通过不断尝试、体验和比较,才能真正发现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发展方向。

二是学校教学管理需要统筹规划。如果高一年级不选课走班,很多省市的学校就要在高二阶段完成选课走班、选科分班和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三项任务。每项任务都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育教学秩序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如果不能充分认识到选课走班的意义和价值,选课走班的美好愿景就很可能因此而缩水变形,出现走过场的情形。

2019年,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中学开始在学科走班教学上进行探索,在大量调研、充分酝酿的基础上,制定了选课走班探索与实践规划,分四个阶段推进落实:

第一阶段:对非高考科目进行走班教学的初步尝试。因为体育课程不受教室的制约,从体育课程率先开展模块走班教学风险相对较小,也更符合课程标准对体育教学的基本要求,首先在高二、高三进行体育课程走班教学实验,以积累模块走班的管理经验。

第二阶段:从书法、音乐、美术、心理健康等非高考学科进行走班教学的实验探索。在高一、高二进行书法、音乐、美术、心理健康等学科选修课程走班制教学的研究,组织这些学科教师进行专题研究,通过书法、音乐、美术、心理健康等学科模块走班教学的全面实施,发现模块走班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探索模块走班的基本规律,为选课与走班的全面铺开做好准备。

第三阶段:从高考科目单一学科进行走班教学的实验探索。在高二进行化学、政治学科选修课程走班教学的研究工作,组织高二化学、政治教师进行专题研究,通过化学、政治模块走班教学的全面实施,发现高考学科模块走班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探索高考学科模块走班的基本规律,为选课与走班的全面铺开做好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准备。

第四阶段:多领域多模块走班教学的深入研究和全面实施。根据第二、第三阶段探索,时机成熟时,在高一、高二开学前进行多学科选修课程多模块同时走班的教学研究,切实保证在全校多学段、多学科、多模块同时走班的顺利有效实施。

3

多样选择

根据学生兴趣和能力分层教学

刚过去的这个寒假,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给高中部学生分发的假期作业本,是可灵活拆解的活页本。每名学生拿到手的是分学科分层的“组合式作业”——学生选了哪些科目、该学科学习能力处于哪一层级,需要完成相对应组合的作业。

这一作业管理变革,只是北师大实验中学实行选课走班的一个缩影。该校从2014年开始探索选课走班,目前已形成“传统班级+分组分层走班”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志趣+能力”为核心,开设分层课程。

新高考背景下的选课走班,核心理念是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权,而课程的丰富性是让学生自主选择权落到实处的前提保障。北师大实验中学开齐开足各类各层级课程:选考学科“6选3”选课组合不设限,组合方式多达20种;音乐、美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生涯规划等综合类素养学科开设了丰富的模块课程,包括书法国画中国民族音乐赏析、网络技术与安全、飞行器设计基础等近40门课程可供选择。课程做到了应开尽开,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与选择权。

在多年选课走班的探索过程中,北师大实验中学以“高一相对稳定、高二更多选择,基于学生需要、利于特色形成”为原则,持续优化实施方案。考虑到选课走班全年级排课管理难度较大,学校在必修学段划分四个组,即数理实验班、人文科技实验班、综合班、国际班,并在组内进行走班排课。

同时,经过多年实践摸索,学校针对数理化三科实行PARB分层课程体系,其中P为专业层(参加学科竞赛或大学先修课程)、A为高级层(指向强基计划)、R为标准层(达到课程标准要求和高考要求)、B为基础层(达到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要求)。

针对不同层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教师在教学方式上也进行了分层设计。北师大实验中学化学教师梁凯和马佳在分层教学实践中深有感触,以讲授“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的应用”的分层教学设计为例:B层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关注化学元素在生活中的体现与应用;R层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建立起元素性质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再进一步应用该知识解决问题;A层教学完全可以直接让学生对未知元素(如砷或硒等)进行讨论、预测和研究,在讨论中逐步自主形成认识;P层教学则可以提供更为专业的问题,尝试更为开放的学习方式。

杭州高级中学钱塘学校根据学校实际选择了“定2走1”模式,班级所有学生均有两种科目选课一致,差异化在于另外一个科目。高一下结束时学考四门(化学、生物、地理、历史)不用高二非选考学生学习,而政治、物理、技术三门科目所有学生还要学习。

所以在实际教学管理中,另外一个科目存在两种差异化情况:另一门是物理、技术、政治,则由于选考学考一致,使得平时自修课每周多三节以上;另一门是化学、生物、地理、历史,则平时自习课没有多余。例如,在某定二走一班级中,学生为选定化学和生物,另一门如果是物理、技术、政治学科,会比另一门科目是历史、地理的学科科目的学生每周多出三节自习课。

针对学校教学组织形式“统得过死无法选择,全部放开不可操作”的现实问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则构建了“行政班与教学班同在,选科组班与选课走班并行,线下走班与云上走班互补”的“锡山高中”模式。

在可以预见的一段时期内,以行政班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的班级授课制不会发生根本改变。但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发展都值得赞赏和鼓励,即使某个组合只有一位同学选择,他的梦想也应该得到肯定与尊重。各年级部充分尊重学生第一志愿,又依据现实情况保留了行政班建制,大量行政班级采用了“混合制”的方式进行组班,即使同在一个行政班的学生,又因为选科不同而课表有别。

如2020级高二2班地理和6班生物在同一课位,在此课位高二2班选修地理的学生在本班级上地理课,6位选择生物的学生走班到高二6班上生物课,高二6班5位选择地理的同学则走班到高二2班上地理课;而作为行政班高二2班的语文、数学、英语、历史、政治五门学科的修习则完全同步。

此外,锡山高中的选课走班还采取线下走班和云上走班相结合的走班模式。线下走班保证了教育教学质量的稳定,云上走班更加灵活,进一步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特色课程需求,两种走班模式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得益彰。学校以匡园云校为载体开展云上走班的创新实践,部分同学线上走班修习自己所选择的课程,如各学科竞赛课程、强基计划课程、线上辩论课程等均有云上课程。

4

完善配套

生涯规划指导和组织机制改革保驾护航

根据各试行校的经验,实施走班制还需处理好两大问题:

1、生涯规划指导

新高考改革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选择机会。选课走班想要“选”好“走”好,离不开生涯规划教育。如何让学生科学合理地规划高中生活,寻求最佳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途径,做好生涯规划非常重要。

董裕华指出,选课走班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尝试”和“比较”的机会。某种意义上,“试”比“选”更为重要,一时兴起想学的内容未必是自己真正的兴趣和特长。只有通过“试”和“调整”,才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所在,减少选择的盲目性。但也要让学生明白,生涯规划很重要,但不宜过分夸大其作用。

为了帮助学生依据个人兴趣、特长、能力等做好未来学业规划,实现自我的最优发展,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构建了一整套学生发展指导体系。学生可以在高一高二4个学期中任选一个学期修习生涯规划课,提前了解学科内容及发展方向,对高中学科与大学专业课程内容的关联度建立初步认知。校友专场交流会则每次邀请多位攻读不同专业的大学在读校友,或者从事不同职业的职场校友回到校园,通过面对面的形式为高中学生详细介绍各自的专业学习内容、工作感受等。“这些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对自我发展规划形成通识性认识。”副校长尚建军说道。

浙江省杭州第九中学则建立了生涯规划“五步曲”:先行调查(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习兴趣,以及都次模拟填报选考科目的意向调查)、学习课程(每生每学期都参加一节生涯规划课程,专人指导)、树范讲堂(邀请各领域的家长、已毕业的学长进行职业介绍)、走进高校(与杭城各高校合作进行一天的大学学习体验活动)、作出选择(运用大数据的辅助,科学合理分析自身学科能力,最终做出选择),通过逐步实施生涯规划指导,让学生清晰未来规划,制定学习任务,科学合理选择适合自身的选考科目。

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注重加强选课指导,组建专兼职相结合的生涯发展规划教育师资队伍,为学生选课提供指导和帮助。学校已构建起生涯导师制、生涯公共课程、学科生涯渗透、生涯讲坛、生涯体验、生涯咨询与评估跟踪“七位一体”的生涯发展教育模式,通过课程与教师的指导,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促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潜能在分层走班中得到充分展现。

同时,学校编写了《浙大附中学生选课手册》,出版了《新高考指南 6选3·7选3 学科测评工具》《新高考指南 7选3·专业·大学》等,为学生选课、高考选考提供科学指导。

浙大附中在高一年级开始指导学生选课,并与相关科技公司合作,为学生出具《学科潜能测评报告》,帮助学生进行选科。学校为每一名学生配备学科导师,学生可以在学科学习、生涯规划、心理疏导甚至日常生活等方面得到导师的全程指导。

2、组织管理机制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创新教学组织管理,加大对班级编排、学生管理、教师调配等方面的统筹力度,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资源使用效率,构建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选课走班运行机制。

董裕华认为,想要完善相应的组织管理机制,具体要做好三个机制。

(1)首先是教师管理机制。对国内大多数学校而言,实施走班教学,都面临师资条件的制约。走班课程设计要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教师的个性特点统筹考虑,将学科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协调安排,既要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又要兼顾学科教师的实际状况,还要缓解教师需求量的“潮汐现象”,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认为,破解走班教学难题最主要的是,教师能够有区别地制订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控制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法。因此,教师的发展尤为重要。该校共采取了四项措施:

制定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激励措施。走班教学能否取得显著成效,关键在于任课教师的教学和管理。要综合考虑不同教学班的教师配备,既有利于学生学习,又能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制定相关措施,提高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和执行力。多样化的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铺设更多的教师培训路径,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借助校外的合作型力量,进一步发展教师的执教能力。

引导教师自我定位,促进可持续发展。根据教师的教学风格和特点,公平地安排合适的教学班级。给予教师空间和选择,让教师走上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成立课程研究所,建立学校课程网,加强教师的梯队培养,实现可持续发展。

建立多元化的教师评价体系。一是从职业道德、教学常规、专业发展、教学业绩等方面综合评价。二是通过学生、家长、同事、主管领导等多途径评价。三是教学成绩不再与教师的个人评价挂钩,改为对学科团队整体评价。

(2)其次是学生管理机制。无论是“半走班”还是“混合走班”,选课走班以后,新组建的走班教学班比原先的行政班松散,管理难度大,从学生的考勤、安全、座位安排、卫生值日、作业收发,到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集体观念培养,事无巨细,都需要有人来落实。只有教学班的教师和行政班的班主任密切配合,才能把教书育人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3)最后是教学管理机制。走班教学必然打乱了原有的教学行政班的管理模式,同时也从客观上促进了新的班级建设与管理方式变革。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贡献了几条经验:

形成扁平化管理模式。学校实行年级工作管理小组,管理模式由原来的繁杂层次变为校长、年级和教师3个层次,形成一种扁平化的管理结构,提高管理的精细化和高效率,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完善班级管理办法。学校制订与走班教学相适应的班级建设与管理办法,从学生自主管理、班级团队建设、教师协同管理、年级考勤管理等层面进行多样化班级建设与管理。

实施教师双轨制度。走班将学生从组织形式上的行政班改为教学班。为了更有利学生个性的发展,学校实施班主任、成长导师双轨制。学校为每一位学生配备成长导师,与班主任一起负责学生的德育、生涯规划、学习指导、选课指导和心理疏导等工作。

建立家校互动机制。学校构建管理平台,利用平台记录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学业情况和导师辅导情况,家长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并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

关注菁师教研社 ,每天更新新高考解惑、教育热点重点题型、问题答疑、知识总结等资源版权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素材(含图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本平台尊重作者知识产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争议需要交涉,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查核属实后,将于24小时内删除消息,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本平台向原作者致敬并表示衷心的感谢!